第12讲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清单]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的兴起
1.背景
2.含义: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3.对象: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
4.兴起
5.苏联和东欧的应对: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易混易错 “冷战”是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世界上没有战争。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推行“热战”。
史论共识
(1)“冷战”是二战后美国推行的全球霸权战略,导致部分国家分裂和国际局势紧张,说明了霸权主义是地区冲突、局势动荡不安的根源。因此只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才能建立持久、和谐、共同繁荣的世界。
(2)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旧格局,冷战局面下的两极对抗与妥协,为各种力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二、北约和华约
1.柏林危机:1948年,美苏“冷战”出现第一次高潮。
2.北约的建立:
1949年
3.华约的建立:
1955年
4.“冷战”的影响
易混易错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旧国际关系格局,导致两个阵营尖锐对峙,引起国际关系领域的一系列矛盾与冲突,但“冷战”局面下的两极对抗与妥协,也为各种力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深层理解
美苏关系与世界格局的关系
(1)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美苏“冷战”开始。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华约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20世纪60、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出现,如西欧、日本和中国的发展壮大。
(3)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三、“冷战”中的“热战”
1.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易混易错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都有美苏的身影,是两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美苏没有直接交战,对于中美而言是热战,对于美苏而言是“冷战”。
整体把握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基准考点一 两极格局的形成
主题一 美苏由战时合作到走向对抗的原因
史料一 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
——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1946年)
[信息解读] 史料表明:乔治·凯南认为苏联将在战后采取扩张政策,将尽可能多的欧洲地区置于苏联的控制下,这势必会破坏西方乃至美国的“自由”制度,夸大苏联对美国的威胁。
史料二 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就是争夺世界霸权,苏联是美国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最主要障碍”,美国正积极扩充军备,准备针对苏联的战争。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
[信息解读] 史料表明:争夺世界霸权是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但诺维科夫也片面夸大了美国对于苏联的威胁,认为美国正准备与苏联进行战争。战后双方缺乏合作的基础以及双方的互不信任,片面夸大对方给予自身的威胁,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主题二 美苏之间的“冷战”
视角1 “冷战”的信号
史料 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丘吉尔1946年3月5日《富尔顿演说》
[信息解读] 史料中丘吉尔所说的“铁幕”指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演说的意图是号召西方国家联合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被视为冷战的信号。
视角2 “冷战”的原因
(1)当时西欧经济困难,社会矛盾尖锐,为维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必须稳定和恢复西欧资本主义经济。
(2)美国的争霸中心在欧洲,美国已通过各种手段控制了西欧。
(3)大战刚结束,美苏双方都不愿意也不敢重燃战火。
(4)以苏联为首的对抗势力的强大,使美不敢轻易使用战争手段。
视角3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