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版)2013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专题闯关》精选2013年最新模拟题考前专测: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选择题
1. (2013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20题)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答案】C
【解析】材料大意是:又除草来又砍树,田头翻耕松土壤。千对农人在耕地,洼地坡田都前往。 其中“千对农人在耕地”这说明这是集体耕作。《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这一时期封建小农经济还没有形成,所以只能是“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2、(湖南省长郡中学2013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苏轼曾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宋代地主主要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
B.宋代地主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宋代佃户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D.宋代农村开始出现以租佃关系经营土地
【答案】C
【解析】材料大意是说富庶人家置买田租给别人种,是想收田租而不是行仁义,但是到了洪涝或旱灾的季节时,那就必须得要让那些种田的先欠着你的租税,因为要是在这种时候还要向他们收租的话,本来就没收成,那贫佃户肯定要跑了,然后田也荒废了,这样下去的损失肯定比你现在免去他们租税的损失还要大。AB项不符合材料;D项租佃关系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本题选C项。
3.(山东省青岛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租佃式经营 B.雇工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自耕农式经营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农村生产关系租佃制度的发展的理解。根据“耕者之田资于富民”的提示说明有了“耕者”和“富者”的差别,而且出现了分成租,这些都是租佃关系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