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唯物史观、历史观、价值观
【考纲要求】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2)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人生价值及其实现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考点定位一:历史观
通过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本考点主要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尤其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还有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考查,因此,钥匙考查历史观也就是这是知识,相信难度不会太大,注意高考可能会以国家、区域重要的改革发展举措和社会热点为背景,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命题特点及趋势】
主要的考查的原理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群众观(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经典例题】[Z|xx|k.Com]
1.(2012年江苏高考)如今,人们关于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意识日渐浓厚。然而,更多的人把过传统节日当成普通假日来休闲,过节缺少文化内涵(即通常所说的“文化味”)。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重视弘扬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相比,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为令人忧心的问题。
传统节日文化由主题、习俗和仪式等组成,蕴含着民族生活的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由于时代变迁,特别是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后,农耕社会所形成的许多节日文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青年人的文化诉求不相适应。这在根本上形成了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冲击。
目前,一些青少年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情感淡漠,更喜欢过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等。他们对于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仪式感到繁琐,对诸如贴春联、中秋赏月等传统习俗的内涵认识模糊,甚至对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主题缺乏了解。
一些地方政府更多地关注文化的经济价值,对如何度过传统节日缺乏适时的引导、组织和资金支持。以前过节时城乡基层组织还开展文化气氛浓厚的节日文艺演出等活动,现在很少看到这些渗透文化内涵的热闹场景。
当然,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味并不是说要照搬旧时的习俗和仪式。我们要在继承传统节日的核心主题中,变革过节的方式。现在确实也出现了多样化过节方式,比如拜年用电话、短信、视频等表达问候,清明节用植树、献花、赋诗等寄托哀思。但是传统节日文化的新载体、新形式、新民俗如何才能彰显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传承节日的文化意义,让人们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分析导致目前过传统节日缺乏文化内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