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A.中央集权 B.官僚政治 C.家国一体 D.君主专制
2.“良夜颐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妃笑一场。”诗中体现当时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3.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4.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徙)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分封制彻底崩溃 B.宗法制荡然无存
C.郡县制初现雏形 D.实行郡国并行制
5.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上分成不同地位高低的阶层,如贵族、奴隶等;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
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如平民可以因为努力而变成官员。社会流动变大的意思是不同阶层出身的人转换另一个阶层的可能性变大。若用这两个概念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大
B.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也变大
C.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也变小
D.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