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国纳西河流为例
一、德国对莱茵河整治与开发的总体特点
德国是莱茵河的主要径流国,莱茵河在德国境内通航里程719千米(其中包括德国—法国边境185千米,德国—瑞士边境17千米)。德国莱茵河治理与开发方略为兴利除弊、航运为先、因段制宜、多方兼顾,河流整治与流域经济开发、港口城市建设与产业布局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整治开发中从宏观规划到具体项目实施,处处体现着日耳曼民族的严谨、极致,寓高雅于质朴,融精微于粗放的传承。
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后,为加强全国经济联系,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展开了浩繁的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建设。在内河航道网建设方面,从1895年基尔运河通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38年终运河竣工,前后历时40余年,天然河流基本实现渠化,基尔、吕卑克和中德三大人工运河沟通了易北河、威悉河和埃姆斯河,哈弗尔运河连接了中德运河与柏林水网,脉络遍布全德国的内河航运网已经初具规模,把各大工业区域与出海门户汉堡港连接了起来。
二次大战使德国内河航道网遭到严重破坏,1270座桥梁被炸毁968座,3750艘商船被击沉河底,航道阻塞,近乎瘫痪。更严重的是,国家分裂大大削弱了原先以东西向为主轴的内河航道网功能,出海门户汉堡港离边境线仅30多千米,几乎全部丢失了位于东德境内的易北河流域的传统经济腹地。经过战后初期条件极其艰苦的恢复重建(如科隆莱茵河大桥修复时,工人因饥饿落水伤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开始步入内河航道网的集约化建设阶段。
东西德统一后这种情况则有了进一步的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