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现代化学键理论
随着20世纪以来各种物理实验方法的发展,人们对电子、原子等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1990年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理论,冲破了经典物理学中能量连续变化的框框。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行星绕日的原子模型。在这些实验和理论的基础上,1913年玻尔提出著名的原子结构模型,它能很好地解释氢原子定态结构和光谱,但在研究多电子原子或分子时,得不到满意解释。1923年德布罗意对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于1927年被戴维森电子衍射实验证实。1926年薛定谔提出了波动方程,将电子波动性用函数来描写。1927年海特勒与伦敦在解薛定谔方程式时,经假设、光谱证明:H2中的两个电子是自旋反平行的一对,两个氢原子结合成稳定的氢分子,是由于电子分布主要集中在两个原子核之间;从而产生了新的化学键概念。为了阐明共价键的形成,20世纪30年代初期建立两种化学键理论:一种是价键理论,另一种是分子轨道理论。
知识链接
1.化学键
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1)原子是广义上的原子,既包括中性原子,也包括带电原子或原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