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鼎”,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不久,晋国赵鞅也“铸刑鼎”。而在此以前法律不公开,人们不知道他们触犯哪条法律,也不能预测刑罚的轻重。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A.成文法得到普及 B.法律教化功能强化
C.礼乐制日渐消亡 D.社会制度正在转型
2. 魏晋以来,佛道两教在哲理及人精神安顿方面有很强的优势,社会影响力广泛,儒学面临严重挑战。唐末五代,政权更迭,割据势力混战,违背儒家伦常的行为则层出不穷。这表明当时儒学
A.受到佛道两教的挑战 B.纲常礼教遭到破坏
C.理论存在严重的局限 D.正统地位已经丧失
3. 从西汉到隋唐的一千余年间,在察举和科举的各种通经考试上,只要求墨义、注疏,不允许对义理内涵作自由发挥。从北宋中期起,经义考试逐渐在科举中取得了重要地位,当时的经义考试,既可承袭旧说,又可自为立说。这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