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造林绿化被视为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因此受到高度重视并得以快速推进。然而,有的地方为了追求美观,将适宜本地栽种的乡土树种视为上不了台面的“土包子”,却热衷于调运跨纬度且价格高的“洋树种”。这种做法( )
①旨在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②违背了自然界发展的客观性 ③有利于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 ④是主观唯心主义在生活中的表现
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做法是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联系的体现,违背了自然界发展的客观性,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②④符合题意;材料表明,这种做法旨在追求美观,排除①;这样做的结果是破坏生态环境,最终破坏我们的生活环境,③与题中的做法相反。
2.有专家指出,除非人类认识到自身行为对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并采取切实行动来减缓这种影响,否则,人们所熟悉的自然界将“不复存在”。这启示我们必须( )
A.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B.从根本上控制自然界的变化
C.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自然规律
D.尽快放弃对自然的利用与改造
答案A
解析专家的观点强调了不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A项是其应有的启示。B、C、D三项违背自然的客观性。
3.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
A.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B.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C.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D.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
答案A
解析物质是一种客观实在,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说明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故答案选A项;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B项说法错误;C项缩小了物质的外延,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整个客观世界中所有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只是物质的一部分,D项说法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