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原始社会,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决定这一状况的根本因素是( )
A. 按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 B. 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C. 平均分配的原始习俗 D. 原始人缺乏生产经验
2. 奴隶社会末期,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在奴隶劳动中不能被广泛使用,奴隶主只让奴隶使用笨重的、不易被破坏的工具。这表明( )
A.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生产关系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B. 奴隶没有科学文化知识,只能使用笨重的劳动工具
C. 在奴隶社会后期,已开始出现封建制生产关系的萌芽
D. 奴隶可以支配部分生产资料
3.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持“有奴派”观点学者认为,中国历史的奴隶社会阶段以公元前16世纪商高祖上甲为起点,以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结束;以黄现璠教授为代表的“无奴学派”学者认为,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解决这一争论,关键是考察这一时期( )
A.是否存在剥削、压迫现象 B.国家机器是否运行
C.土地是不是私有财产 D.是否有大量存在毫无人身自由被强制劳动的人
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种社会现象的深层原因是
A. 极低的生产力水平 B. 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C. 封建土地所有制 D. 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5. 公元三世纪,古罗马的一些大庄园主把庄园分成小块土地,出租给奴隶或破产的自由农民耕种,收取一定数量的地租,这种租种土地的人,称为“隶农”。他们要向大庄园主缴纳大量劳动产品作为地租。对此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A. “隶农制”体现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特点 B. 占有“隶农”是庄园主发财的重要原因
C. “隶农”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D. “隶农制”能够促进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