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荀子认为,“欲恶同物,欲多物寡,寡则必争矣”,必须对人的恶的本性加以控制,并提出了三种社会控制手段:使群隆礼、至法,以达到“至平”的社会控制的秩序目标。由此可见,荀子的主要目的是
A.推动社会的变革 B.适应争霸战争需要
C.达到“克己复礼” D.重塑社会有序体制
2.《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载,公孙弘“少时为狱吏”,“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儒学统治地位确立 B.政治深受儒学影响
C.社会秩序较为混乱 D.儒家伦理成为规范
3.汤用彤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说:“其后《般若》大行于世,而僧人立身行事又在与清谈者契和。夫《般若》理趣,同符《老》《庄》。而名僧风格,酷肖清流,宜佛教玄风,大振于华夏也。……名人释子共人一流。”这反映出当时
A.佛道思想融合趋势明显 B.出现“三教合一”的现象
C.思想领域出现重大转型 D.佛教本土化现象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