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公元前513年冬,赵鞅“铸刑鼎”,将“刑书”公之于众;对此,鲁国孔丘评价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主要反应了春秋后期
A. 晋国统治秩序瓦解的必然性 B. 孔子捍卫礼乐制度的合理性
C. 社会转型过程中矛盾的激化 D. 士作为独立社会阶层的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将会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从而亡国,体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矛盾的激化,故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孔子对赵鞅“铸刑鼎”事件的评价,不是在论证晋国统治秩序瓦解的原因,故A项错误;孔子对赵鞅铸刑鼎的评价体现的是孔子对该事件的不满,而不是在捍卫礼乐制度,故B项错误;仅根据孔子的言论无法得出士作为独立的阶层出现的结论,故D项错误。
2.女真初起时,自称为“夷”,称宋为“中国”。在攻辽中京时,曾诏令称“欲中外一统”。金熙宗(1135—1190在位)时已自称为“中国”。这主反映了
A. 文明认同逐渐得到发展 B. 女真政权统治区域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