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一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质检试题(语文 解析版)
下载扣金币方式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子类名校月考
-
教材版本不限
-
适用年级高三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1262
K
上传用户b-box
-
更新时间2020/10/19 9:47:10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1
- 评论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
资源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逐水草而居”虽然是草原民族的基本游牧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游牧区域具有绝对随意性,草原固然不属于任何人所有,各地区牧场却大体划分区域,成为固定的部族或部落放牧场所,草原民族的季节迁移、转换营地基本限于在划定的区域内进行,因天灾人祸偶然越过界线到其他部落牧场内放牧的现象虽然在草原上不是新鲜事,但以一个区域为基本核心构成游牧空间却是草原上通行的习惯。
《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所谓“各有分地”即划定放牧区域,匈奴各部分区放牧。不仅匈奴人“各有分地”,分区放牧是诸草原民族的通行做法。
《辽史?营卫志》载:“契丹故俗,分地而居,合族而处。”《明史纪事本末》载:卫拉特蒙古“虽逐水草,迁徙不定,然营地皆有分地,不相乱”。清以前历代王朝中,草原民族实行“各有分地”的范围界线多带有习惯性,而且分地也没有严格界线,因此跨出分地游牧的现象屡见不鲜。进入清代,以蒙古人为代表的草原民族传统的不明确的“分地”边界逐渐变得严密而明确。自清太祖时期起,随着满洲人对蒙古人作战的节节胜利,蒙古各部纷纷归附清朝,至太宗时期,内蒙古几乎全部归附,或编入八旗,或安置领地于其故地,或给予新地安居下来。在安置方法上后两者均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