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下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个事例,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开始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其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B. 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
C. 晚唐时候发明了黑火药,其爆炸时发生了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
D. 二十世纪初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又称联合制碱法,该方法中涉及到如下反应:NaCl + CO2+NH3+H2O=NaHCO3↓+NH4Cl
【答案】A
【解析】
【详解】A. 丝绸制品属于蛋白质,不属于纤维素,A错误;
B.制作瓷器主要原料为黏土等矿物原料,B正确;
C.黑火药主要成分为硫磺、硝酸钾、木炭,三者混合后加热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氮气和硫化钾,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
D.联合制碱法中用氯化钠、二氧化碳、氨气和水共同作用生成碳酸氢钠,然后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为碳酸钠,所以该方法中涉及到如下反应:NaCl+CO2+NH3+H2O=NaHCO3↓+NH4Cl,D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A。
2.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或操作正确的是
A. 选择合适试剂,用图甲可分别制取少量CO2、CO和SO2
B. 洗涤沉淀时(见图乙),向漏斗中加入适量水至浸没沉淀并滤干,重复2-3次
C. 用图丙所示装置除去HCl中的少量CO2
D. 用图丁装置从KI和I2的固体混合物中回收I2
【答案】B
【解析】
【详解】A.CO密度很接近空所不能利用排空气法收集,图中装置可制取少量CO2、SO2,且必须考虑CO、SO2敞口收集容易造成污染,选项A错误;B.洗涤沉淀时,加蒸馏水浸没固体,不能搅拌,然后滤干即可,选项B正确;C.氯化氢极易溶于水,不能直接通入溶液中,否则容易产生倒吸,另外氯化氢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二氧化碳,不能除去二氧化碳且洗气时导管必须长进短出,选项C错误;D.碘易升华,用图丁装置可以将KI和I2的固体混合物分离后回收I2时没有将碘蒸气冷凝收集,选项D错误;答案选B。
3.有机玻璃的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合成原理如下:
(MMA)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反应①的原子利用率为100%,则物质X为CO2
B. 可用分液漏斗分离MMA和甲醇
C. 、均可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取代反应
D. MMA与H2反应生成Y,能与NaHCO3溶液反应的Y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