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代《造强水法》记载“绿钒五斤,硝五斤,将矾炒去,约折五分之一,将二味同研细,锅下起火,取气冷定,开坛则药化为水。用水入五金皆成水,惟黄金不化水中。”“硝”即硝酸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绿矾”的成分为FeSO4·7H2O
B. “研细”可在蒸发皿中进行
C. “开坛则药化为水”,“水”的主要成分是硝酸
D. “五金皆成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B
【解析】
“绿矾”为硫酸亚铁的晶体,成分为FeSO4·7H2O,A正确;“研细”固体在研钵中进行,蒸发皿是用来蒸发液体的,B错误;根据开坛则药化为水,用水入五金皆成水,惟黄金不化水中,说明该“水”的主要成分是硝酸,因为硝酸能够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金、铂除外,C正确;金属和硝酸反应生成盐和含氮元素的物质,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D正确;正确选项B。
点睛:硝酸是一种强氧化性酸,硝酸能够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金、铂除外;它与金属反应时,体现了硝酸的酸性和强氧化性,还原产物一般为含氮元素的物质。
2.化学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氯水和食盐水消毒杀菌的原理相同
B. 制造普通玻璃的原料为石英砂、石灰石和纯碱
C. 为防止中秋月饼等富脂食品因被氧化而变质,常在包装袋中放入生石灰或硅胶
D. 可以用钢瓶储存液氯和浓H2SO4,因为它们对钢瓶发生了钝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氯水杀菌是利用了次氯酸的强氧化性,食盐水消毒是利用了高浓度的盐水导致细胞脱水杀菌,原理不同,故A错误;
B.制造普通玻璃的原料为石英砂、石灰石和纯碱,涉及反应为Na2CO3+SiO2Na2SiO3+CO2↑;CaCO3+SiO2CaSiO3+CO2↑,故B正确;
C.防止中秋月饼等富脂食品因被氧化而变质,应该用还原性物质例如铁粉,而生石灰或硅胶只能起到干燥剂的作用,故C错误;
D.液氯不能使钢瓶钝化,故D错误;
答案选B。
3.中学实验中,通常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喷泉实验,来验证气体的“溶解性”,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用滴管加入液体后,由于气体的“溶解”,使瓶内压强减小,导致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压强,从而形成喷泉
B. 选用合适的溶液,CO2也能做喷泉实验
C. HCl、NH3和SO2均能用该装置做喷泉实验
D. 用NO2气体做喷泉实验,烧瓶中将充满稀硝酸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