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说错误的是
A. 《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B. 《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
C. 《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
D. 《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答案】C
【解析】
【详解】A.洧水可燃,指的是石油,故A正确;
B.曾青涂铁是一种可溶性铜盐的溶液放入金属铁得到金属铜的过程,“曾青”是可溶性铜盐,故B正确;
C.石灰石加热后能制得生石灰,“石灰”指的是碳酸钙,故C错误;
D.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碳酸钾水解显碱性,可洗衣服,故D正确。
故选:C。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生石灰可用作食品抗氧化剂
B. 焰色反应是物质燃烧时火焰呈现的颜色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C. 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大小:Fe(OH)3悬浊液3 胶体3溶液
D. “海水淡化”可以解决“淡水供应危机”,但加入明矾不能使海水淡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A.生石灰常做吸水剂,没有强还原性;
B.焰色反应是金属元素的特性,是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
C.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浊液>胶体>溶液;
D.明矾可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吸附性.
【详解】A.生石灰常做吸水剂,没有强还原性,不能作食品抗氧剂,故A错误;
B.焰色反应是金属元素的特性,是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B错误;
C.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大小: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FeCl3溶液,故C错误;
D.明矾可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吸附性,可除去水中的悬浮物而净化水,但不能使海水淡化,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易错点为D,注意明矾净水的原理,不能除去海水中的盐等杂质.
3.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A. NaF、MgO、CaCl2均由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作用形成,都是离子化合物
B. HCl、H2SO4、HNO3均具有氧化性,都是氧化性酸
C. Na2O、HCl、BaSO4、浓硝酸都
纯净物
D. HCOOH、H2CO3、H2SO4分子中均含有两个氢原子,都是二元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A、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一般为离子化合物;
B、酸有氧化性是氢离子的氧化性,但不是氧化性酸,氧化性酸是酸根离子中心原子得到电子表现出的氧化性;
C、浓硝酸是硝酸的水溶液;
D、HCOOH是一元酸;
【详解】A、依据物质结构分析,NaF、MgO、CaCl2均由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作用形成,都是离子化合物,故A正确;
B、酸有氧化性是氢离子的氧化性,但不是氧化性酸,氧化性酸是酸根离子中心原子得到电子表现出的氧化性,HCl、H2SO4、HNO3均具有氧化性,HCl是非氧化性酸,浓H2SO4、HNO3都是氧化性酸,故B错误;
C、同一种物质组成的为纯净物,Na2O、HCl、BaSO4都是纯净物,浓硝酸是硝酸的溶液属于混合物,故C错误;
D、HCOOH是一元酸,故D错误;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