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人类使用金属的发展过程
1.下列金属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存在的是( )
A.Na B.Mg
C.Al D.Au
解析:活泼金属在自然界以化合态存在,极少数不活泼金属如Au、Pt以游离态形式存在。
答案:D
2.据《本草纲目》记载:“生熟铜皆有青,既是铜之精华,大者即空绿,以次空青也。铜青则是铜器上绿色者,淘洗用之。”这里的“铜青”是指( )
A.CuO B.Cu2O
C.Cu D.Cu2(OH)2CO3
解析:CuO为黑色,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Cu2O是红色,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Cu为红色固体,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Cu2(OH)2CO3为绿色固体,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D
3.从金属利用的历史来看,先是青铜器时代,而后是铁器时代,铝的利用是近百年的事。这个先后顺序跟下列有关的是( )
①地壳中的金属元素的含量 ②金属活动性顺序 ③金属导电性 ④金属冶炼的难易程度 ⑤金属的延展性
A.①③ B.②⑤
C.③⑤ D.②④
解析:金属的活动性决定了金属冶炼的难易程度,金属越活泼,其金属离子得到电子被还原生成金属原子越困难,则金属单质的使用年代越晚。
答案:D
4.氧化还原反应广泛应用于金属的冶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解熔融氯化钠制取金属钠的反应中,钠离子被还原,氯离子被氧化
B.湿法炼铜与火法炼铜的反应中,铜元素都发生还原反应
C.用磁铁矿炼铁的反应中,1 mol Fe3O4被CO还原成Fe,转移9 mol e-
D.铝热法还原铁的反应中,放出的热量能使铁熔化
解析:Fe3O4+4CO3Fe+4CO2,反应中1 mol Fe3O4被CO还原成Fe,转移8 mol e-。
答案:C
知识点二:化学科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5.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并较快发展,始于( )
A.舍勒发现氧气
B.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C.原子—分子论的问世
D.中国湿法冶金技术的推广
解析:人们把物质由原子、分子构成的学说叫原子—分子论。化学科学的特征就是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自从用原子—分子论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化学才有了较快发展,才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答案:C
6.19世纪中叶,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对化学这一学科的巨大贡献是( )
A.提出了原子学说 B.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C.提出了分子学说 D.发现了新的元素
解析: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A错误;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B正确;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学说,C错误;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后期一些元素的发现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D错误。正确答案B。
答案:B
知识点三:人类对酸碱的认识
7.人们对酸碱的认识,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我们目前中学课本中的酸碱理论是1887年阿伦尼乌斯(Arrhenius)提出的电离理论。
(1)1905年富兰克林(Franklin)深入研究了水和液氨的相似性,把阿伦尼乌斯以水为溶剂的个别现象,推广到任何溶剂,提出了酸碱溶剂理论。已知水的电离可写成:H2O+H2O
OH-+H3O+,模仿H2O的电离方程式,写出液氨电离的方程式(已知生成的两种粒子电子数相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23年丹麦化学家布朗斯特和英国化学家劳莱(Lowry)提出了质子理论。凡是能够释放质子(氢离子)的任何含氢原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凡是能与质子(氢离子)结合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按质子理论:下列粒子的水溶液既可看作酸又可看作碱的是________。
A.H2O B.NH
C.OH- D.HCO
E.CH3COO- F.Cl-
解析:(1)分析H2O的电离方程式知,其中一个H2O电离出一个H+和OH-,并且将H+给另一个H2O分子,那么液氨电离也应是一个NH3电离出H+和NH,将H+给另一个NH3分子得NH。(2)由题干信息判断既可看作酸又可看作碱的是H2O和HCO;可看作酸的是NH;可看作碱的是OH-和CH3COO-;Cl-既不能结合质子也不能释放质子,既不是酸也不是碱。
答案:(1)2NH3
NH+NH (2)AD
知识点四:化学是人类创造新物质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