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必修1开篇学案二高中必备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学案
                
                
                
	
                    
                        
                            
下载扣金币方式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子类同步学案 
- 
                                
                                    教材版本新人教版(现行教材) 
- 
                                
                                    适用年级高一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1132
                                    K 
                                    上传用户b-box 
- 
                                
                                    更新时间2020/7/28 9:08:17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0 
- 评论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 
                               
                            
 
                
 
                
             
            
                
                    资源简介
                
                    一、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作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如:(1)不亦说乎?(《论语》)(“说”通“悦”,愉快;不能解释为“说话”)
(2)便要还家。(《桃花源记》)(“要”通“邀”,邀请;不能解释为“要求”)
 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指文言文中的一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应该学会在语境中分析推断多义实词的意义。
如:“兵”: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②田忌欲引兵之赵 ③世传其兵法(①名词,士兵;②名词,军队;③名词,军事)
 三、偏义复词
指并列的两个语素只表达其中的一类意义。它一般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实际意义,另一个语素只作陪衬,不表示实际意义。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异同”一词偏在“异”上)
 四、古今异义
指古汉语中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1.词义扩大。
如: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河”,古专指黄河,今泛指一般河流)
2.词义缩小。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古指妻子和孩子,今指男子配偶)
3.词义转移。
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烈士”,古指有远大抱负的人,今则专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4.感情色彩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