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试题 >> 语文试题
高中语文编辑
【新人教版】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课时2含解析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1金币 立即下载
40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0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试题
    资源子类章节测试
  • 教材版本新人教版(现行教材)
    所属学科高中语文
  • 适用年级高一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974 K
    上传用户b-box
  • 更新时间2020/7/24 8:16:10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0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1.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观点,孟子 ① 是这个观点。孟子的性善论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② 因为荀子生活在战国的后期,孟子生活在中期,时代不一样了,所以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思想好像不切合实际,好像是不可能的,性善论执行不了, ③ 他提出了性恶论。所以荀子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界定人性。荀子认为人性是自然形成的, ④ 这个也是荀子和孟子争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他实际上否定在人性当中存在什么道德因素。孔子、孟子、荀子三个人的人性论, ⑤ 有联系又有区别,孟子和荀子论人性讲的是你是性善,我是性恶,实际上这是相通的,人都有性善的可能。荀子和孟子 ⑥ 也是相通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又 / 但是 可是 虽然 可能 B 也 而 因此 / 不仅 而 C 也 但是 所以 所以 既 应该 D 又 / 可是 虽然 不但 因此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从语境来看,孟子与孔子一样,也是以“仁”为核心的,所以第①空可填“也”,排除A、D两项;比较B、C两项,可以从第④空入手,结合前面语境,此处应该是因果关系,可以填“所以”,排除B项;最后再验证,选择C项。
相关资源高级搜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