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令出一”的专制君权
1.背景
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表现
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主宰国家政治。
3.特点
带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4.影响
成为皇帝实行专制独裁的依据,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二、君权和相权的演变
1.原因
君主专制制度导致的帝相矛盾,促使帝王限制相权,以独揽行政大权。
2.演变状况
(1)汉代
①汉初继承秦制,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实际掌握行政实权。
②汉武帝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设立“中朝”,事先决策重要政事。
(2)唐代
①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在门下省设政事堂,规定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3)宋代
①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②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4)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演变历程
(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西汉: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汉武帝时设刺史监察地方政治。
(3)唐朝: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代: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5)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
[特别提醒] 秦汉时期,皇权还是受到一定制约的,如“朝议”制度,国有大事,皆由朝臣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决。这种制度是氏族社会民主制和周代内外朝的遗留,对皇帝权力起到了一些限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民主倾向。
[微题助学1]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思考 上述三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提示 “法令出一”指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别黑白而定一尊”指的是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指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军事权于一身。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皇权至高无上。
[误区警示] 唐代中书省与元代中书省的不同
唐代中书省负责决策,不是最高行政机构;元代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元代中书省相当于唐代的尚书省。
[特别提醒]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组织独立、自成系统,自西汉后,监察机构基本上从行政系统独立出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的机构,其监察主要针对官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但由于其为“皇权”服务,维护统治秩序,因此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2.评价
(1)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局限性: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选官制度
|
世官制
|
察举制
|
科举制
|
特点
|
官位世袭
|
以官举士
|
考试选拔
|
形成发展
|
先秦
|
西汉汉武帝时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
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
|
评价
|
将官职限定
在贵族范围内
|
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
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但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