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客观条件
(1)经济:俄国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但具有浓厚的军事封建色彩。
(2)政治:国内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一战激化了国内矛盾。
2.主观条件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群众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
(2)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同时把各地的组织联系起来,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做好了建党的准备。
(3)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的诞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二、帝国大厦的坍塌
1.二月革命
(1)爆发:1917年3月(俄历2月),彼得格勒工人、士兵发动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2)影响: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占主导地位。
2.《四月提纲》
(1)发表:1917年4月,列宁发表著名的《四月提纲》。
(2)内容: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革命转变的任务;并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3.七月事件:1917年7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血腥镇压示威群众,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意味着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
[规律总结] 十月革命绝不是一次偶然事件,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俄国国内阶级斗争和各种经济、社会、政治矛盾发展和激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矛盾发展和激化的必然结果。
[特别提醒] 判断革命的性质主要是依据它的革命任务。以反封建为主要任务的革命无论由哪个阶级领导,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为任务的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如: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十月革命属于无产阶级革命。
三、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1.十月革命概况
(1)准备: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会议通过了列宁提出的关于近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并成立了公开领导起义的机构——军事革命委员会。
(2)爆发:1917年11月6日武装起义开始,7日晚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3)建立新政权: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还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土地法令》,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2.历史意义
(1)国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2)国际
①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无产阶级的新时代。
②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③为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新的领导力量,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④从1918年到1935年,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掀起高潮。
[历史认识] 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从性质的变化来看,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从过程来看,不能把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截然分开。二月革命是十月革命的开端和准备,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发展和结果,没有二月革命的胜利就不会有十月革命的胜利。
[特别提醒] 十月革命的特点之一是工人阶级武装首先夺取中心城市,革命势力由城市向农村扩展,最后取得全国胜利。而中国革命先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造成中俄革命道路不同的根源是国情不同。
1.20世纪初的俄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复杂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