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
(1)经济基础:19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社会条件: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
(3)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不断壮大;国际工人运动再掀高潮。
(4)直接因素:1862年,英、法、德三国工人会晤和1863年英、法工人抗议沙皇政府对波兰人民的迫害。
(5)个人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及时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并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2.成立:1864年,在伦敦圣马丁教堂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马克思主义成为第一国际的指导思想。
3.主要任务:一是反对各国资产阶级统治和压迫的斗争;二是反对第一国际内部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派别的斗争。
4.意义:国际工人协会成为各国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合作的中心,它的建立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了。
[误区警示] 第一国际成立的目的是指导各国工人运动,加强各国工人间的联系。由于当时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尚未建立,所以它只是一个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组织,而不是各国工人政党的党组织。
[微题助学] 材料 下图为“巴黎公社社员墙”,描述的是1871年5月27日公社社员英勇牺牲的场面。
二、建设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
1.背景
(1)民族矛盾:普法战争中法国大败,普军攻入法国领土。
(2)阶级矛盾: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投降卖国,对内要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
(3)直接原因:反动政府军队偷袭蒙马特尔高地。
2.成立: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
3.措施
(1)军事:以国民自卫军取代资产阶级反动军队。
(2)政治: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公社委员会;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都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接受选民监督。
(3)经济:国家公职人员的最高年薪不得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
4.性质:无产阶级政权。
5.结果:1871年5月,巴黎公社革命以失败宣告结束。
6.败因
(1)客观原因:敌人力量过于强大。
(2)主观原因: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3)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和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都还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
7.意义
(1)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2)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留下了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
三、第二国际的斗争
1.背景
(1)阶级基础:19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工人运动出现了新高潮。
(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不断发展、完善。
(3)组织基础: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纷纷建立。
2.成立:1889年7月14日,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开幕,标志第二国际成立。
3.特点:组织比较松散,内部各种派别斗争激烈,修正主义泛滥。
4.结果: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