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
1.(源于人教版必修1 P24“科学漫步”)如图所示,气垫导轨上滑块经过光电门时,其上的遮光条将光遮住,电子计时器可自动记录遮光时间Δt。测得遮光条的宽度为Δx,用近似代表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为使更接近瞬时速度,正确的措施是( )

A.换用宽度更窄的遮光条
B.提高测量遮光条宽度的精确度
C.使滑块的释放点更靠近光电门
D.增大气垫导轨与水平面的夹角
答案 A
解析 实质上是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平均速度,所以要使瞬时速度的测量值更接近于真实值,可将遮光条的宽度减小一些,所以B、C、D错误,A正确。
2.(源于人教版必修1 P23“做一做”)(2019·黑龙江哈尔滨六中考前押题卷)如图甲所示为速度传感器的工作示意图,P为发射超声波的固定小盒子,工作时P向被测物体发出短暂的超声波脉冲,脉冲被运动的物体反射后又被P接收。从P发射超声波开始计时,经时间Δt再次发射超声波脉冲。图乙是两次发射的超声波的位移—时间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到小盒子P的距离越来越近
B.在两次发射超声波脉冲的时间间隔Δt内,物体通过的位移为x2-x1
C.超声波的速度为
D.物体在t1~t2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答案 D
解析 由图象可知,超声波传播的最远距离第二次比第一次大,可知物体到小盒子P的距离越来越远,A错误;由图象可知物体通过的位移为x2-x1时,所用时间为t2-t1,物体在t1~t2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而在两次发射超声波脉冲的时间间隔Δt内物体通过的位移不可求,B错误,D正确;由图象可知,超声波的速度为,C错误。
3.(人教版必修1 P45第4题改编)一攀岩者以1 m/s的速度匀速向上攀登,途中碰落了岩壁上的石块,石块自由下落。3 s后攀岩者听到石块落地的声音,此时他离地面的高度约为( )
A.10 m B.30 m C.50 m D.70 m
答案 C
解析 由于声音的速度比石块和人的速度大得多,声音的传播时间可忽略,故攀岩者听到石块落地的声音时离地面的高度h≈gt2+vt=48 m,所以C正确。
4.一个物体做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比较该物体在减速运动的倒数第3 m、倒数第2 m、最后1 m内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经历的时间之比是1∶2∶3
B.平均速度之比是3∶2∶1
C.平均速度之比是1∶(-1)∶(-)
D.平均速度之比是(+)∶(+1)∶1
答案 D
解析 将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看成是反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逆向思维),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三段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1∶t2∶t3=1∶(-1)∶(-),则倒数第3 m、倒数第2 m、最后1 m内经历的时间之比为(-)∶(-1)∶1,平均速度之比为∶∶1=(+)∶(+1)∶1,故只有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