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这一背景下,士、庶民把自己的宗族称之为“家”,效忠于“家”。这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宗法制度的强化 B.为地方分裂割据埋下伏笔
C.促进了民众的国家认同 D.扩大了“家天下”的影响
2.据学者考证,周部落刚刚崛起时,实行不分亲疏、共享政权、同尽义务的“昭穆制”;西周中期后,则普遍采用上下尊卑,命令服从的“大小宗制”。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宗法制的强化与发展 B.土地财产分封的有限性
C.集权统治的日益加强 D.周公确立的周礼遭到破坏
3.《诗》的首篇《关雎》属于“周南之歌”,是描述男女爱情的民歌。后世儒者认为,雎鸠是一种“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的水鸟,孔子之所以列其为首篇,是为了表明夫妻关系应专一和严肃。这种解读
A.维护了民间文学的正统地位 B.反映出周代宗族规则的内涵
C.体现了浓厚的道德教化色彩 D.具有浪漫主义文学的符号性
4.汉初,丞相往往由功臣列侯及其子弟出任。汉武帝吋,开始起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武帝后期,丞相动辄因故免职、下狱。这一变化主要反映
A.皇帝集权下政务机关权力弱化 B.独尊儒术使儒学地位得到提高
C.功臣列侯的势力开始遭到削弱 D.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有效加强
5.先秦以来,“周公辅政”的典故流传甚广。东汉时,周公“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被人们轻易提起。这一变化反映出
A.君权神授思想影响增强 B.儒学因王莽篡汉受到冲击
C.儒家纲常伦理得到强化 D.东汉后儒学重新成为正统
6.隋文帝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并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地方官及僚佐,不许任职本地,而且二年一任,不得连任;地方官赴任,不许携带父母以及15岁以上的儿子。以上规定
A.推动了官僚政治的确立 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