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卷(三)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原子核外电子轨道半径越大,其原子能量越小
B.在核反应中,比结合能较小的原子核转化成比结合能较大的原子核才会释放核能
C.β射线是原子的核外电子电离后形成的电子流
D.氢原子从n=2的能级跃迁到n=1的能级辐射出的光恰好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则从n=3的能级跃迁到n=2的能级辐射的光也可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解析: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轨道半径越大,其原子能量越高,选项A错误;在核反应中,比结合能较小的原子核转化成比结合能较大的原子核,发生质量亏损,释放能量,选项B正确;β射线是原子核内一个中子转化为一个质子和电子,释放出的电子,选项C错误;氢原子从n=2的能级跃迁到n=1的能级辐射出的光恰好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则从n=3的能级跃迁到n=2的能级辐射的光子能量一定小于金属的逸出功,不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选项D错误.
答案:B
15.如图所示,水平面上A、B两物块的接触面水平,二者叠放在一起在作用于B上的水平恒定拉力F的作用下沿地面向右做匀速运动,某时刻撤去力F后,二者仍不发生相对滑动,下列关于撤去F前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撤去F之前A受3个力作用
B.撤去F之前B受到4个力作用
C.撤去F前后,A的受力情况不变
D.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1不小于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解析:撤去F之前A受力平衡,水平方向不受力,受2个力作用,选项A错误;撤去F之前B受力平衡,竖直方向受3个力,水平方向受拉力和地面给的滑动摩擦力,共5个力作用,选项B错误;撤去F后,A做减速运动,受到B对它的静摩擦力,受力情况变化,选项C错误;由于A、B能一起减速,故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1不小于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选项D正确.
答案:D
16.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内存在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两个相同的带正电粒子分别以速度v1、v2从A、C两点同时射入磁场,v1、v2平行且v1沿直径AOB方向.C点与直径AOB的距离为,两粒子同时从磁场射出,从A点射入的粒子射出磁场时的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间的夹角为60°.不计粒子受到的重力,则( )
A.v1=v2 B.v1=v2
C.v1=v2 D.v1=2v2
解析:由周期表达式T=知,两粒子周期相同,又由于两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相同,因此两粒子的偏转角相同,作出两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迹,如图所示,由几何知识知R1=Rtan 60°,R2=R,根据牛顿第二定律Bqv=m可知,r=,因此粒子的轨道半径与速度成正比,则v1∶v2=R1∶R2=tan 60°∶1=∶1,B正确.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