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语“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出自
A. 《论语》
B. 《道德经》
C. 《韩非子》
D. 《墨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主张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材料中“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正是道家思想的体现,故B正确;《论语》是儒家思想,故A错误;《韩非子》是法家思想,故C错误;《墨子》是墨家思想,故D错误。
2.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反映了当时
A. 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B. 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C. 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D. 阶层固化,等级森严
【答案】C
【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由材料可知,管仲、孟子都认为一国不能有两君,天无二日,这说明了当时政治秩序混乱;孔子主张等级,荀子认为礼义遭到了破坏,这说明了当时礼崩乐坏,所以答案选C。除了管仲是法家外,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 因此不能说明流派众多,所以排除A;当时是属于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建立起君主专制,实现国家的统一,所以排除B;材料并没有体现到阶层的固化,排除D。
点睛:从历史学科素养角度来看,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材料通过当时诸子对社会现况的描述得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也体现了通过现象看本质这对哲学关系。
3.董仲舒提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