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史料记载,在1840年之前,西方人不能带军器进入广州,“夷妇”也不许进去,以防“盘踞之渐”。这反映当时清政府
A. 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B. 禁止发展中外贸易C. 坚持维护国家安全D.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有学者在谈到中国近代历史时认为,当时生活在“天朝”的人们,自有一套迥然相别的价值标准。另有一种平等观念。他们对今天看来为“平等”的条款往往愤愤不平,而对今天看来为“不平等”的待遇却浑然不觉。在该学者看来,让当时“天朝”的人们感到愤愤不平的条款应该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领事裁判权 C.中英双方协定关税 D.片面最惠国待遇
3.马汉在《海权论》中指出:“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以下能印证作者观点的事件是
A.《北京条约》的签订 B.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武昌起义后列强猛攻武汉
4. 1850年代末,少数中国商人已涉足外资航运企业。由于华商行船不单要缴纳捐税,亦须支付厘金,他们索性“与外人各图所求,互为结盟”,因此轮船悬挂洋旗之现象相当普遍。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 洋商不用缴纳关税
B. 中外商人勾结损害国家主权
C. 近代商人地位低下
D. 近代企业发展已初现依附性
5. 晚清总理衙门成立后,曾参与多份国际条约的签署,如为收回领事裁判权而力图抵制《和解公断条约》,为“善与人同”、“俾各国军队易于辨认以期一律”而接受《改正红十字条约》等。这最能说明
A.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萌生
B. 朝贡体系受到近代外交冲击
C. 主动顺应国际化的趋势
D. 文明转型与自强求存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