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代人建构起以“天人感应”为特色的世界图式,以物质性的阴阳五行观念来解释和改造人与自然,在冯先生眼中,这是汉代人科学精神的表现。但对于汉代的科学观,冯先生并非完全认可,原因在于这种科学观具有神秘主义成分。
先生认识到,汉代的“天人感应”说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真理,而是一种“神秘的联系”。这种联系的神秘性表现为以不可言说的“感动”作为沟通人与自然的桥梁。人的行动特别是统治者的行动可以神秘地“感动”自然界,使之有正常的或不正常的现象。
汉代人认为“天人感应”中神秘的联系主要源于“同类相动”原则。“类”概念的提出,在冯先生看来,是阴阳五行家实现“天人感应”的关键。自先秦以来,阴阳五行家便发现“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的“同类相动”现象。对此冯先生并未完全否定,他指出“两个乐器,如果震动数相同,可以引起共鸣,这就是所谓 ‘同声相应’。这是真实的”。而对于“从山里出来的云彩有草木的形象,从水里出来的云彩有鱼鳞的形象”等观点,他却认为“这些都是毫无根据的虚构”。这种虚构“把自然现象拟人化,认为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力量,也是有意识、意志和目的的”。这在冯先生看来是唯心主义思想。从历史角度看,汉代“天人感应”的科学观虽由先秦阴阳五行说发展而来,但已由先秦的“唯物主义”转为“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