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试卷 >> 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编辑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试题(语文 解析版)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2金币 立即下载
1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1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试卷
    资源子类名校月考
  • 教材版本不限
    所属学科高中语文
  • 适用年级高二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345 K
    上传用户b-box
  • 更新时间2019/9/21 17:09:45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8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古,文人恃文墨为生,所以传统文房四宝中的砚,又被称为“砚田”。砚的历史可谓久远。古语中“砚”通“研”,砚台其实是由研磨器演变而来的,它可以将大小不一的有色物研碎、磨细,使其成为书写用的颜料。迄今为止,国内发现最早的砚为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中出土的一方研磨盘,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根研磨棒、一个水杯和几块颜料。经专家鉴定为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时期制造,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
从砚诞生之日起,它的首要作用就是研磨发墨。一方砚,最关键的是实用。否则“文藻缘饰,虽天然,失砚之用”,再美的纹饰,假如失去使用的功能,也毫无意义。砚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是在隋唐。当时经济发达,文化事业也随之繁荣,唐朝实施的“以书取仕”方针,刺激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人们对砚台的要求也从原来的坚实、美观,变得更细致。四大名砚之中的端砚和歙砚就出现在唐朝。端砚因石材产于端州的端溪而得名,唐代诗人李贺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歙砚具有发墨益毫、滑不拒笔、涩不滞笔的效果,南唐后主李煜曾赞“歙砚甲天下”。唐代砚形也多为箕形砚,是根据生活中的簸箕而发明的,实用性强,墨堂前低后翘,砚形前窄后宽。

隋唐之后,砚的作用超出了文具范畴,砚台从一种工具演变成文人墨客争先珍藏

相关资源高级搜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