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试卷 >> 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编辑
安徽省宣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2金币 立即下载
1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1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试卷
    资源子类期中期末
  • 教材版本不限
    所属学科高中语文
  • 适用年级高二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1800 K
    上传用户b-box
  • 更新时间2019/9/21 14:55:23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9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地方学校建设力度之强、成果之大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是首屈一指的。这既源于明太祖朱元璋所提倡的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理念,同时也和明代学校的制度设计密切相关。早在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就着手在自己的控制区内延师设学。洪武二年,他诏令地方设学,自此地方儒学逐渐在各地府州县铺展开来。洪武十七年,明朝开始在都司卫所建立学校,这一举措推动地方学校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代地方学校最大的功用是为国家储备和培养人才。明朝建立之初,新生的国家机器需要大量的治理人才,但忠于元朝的遗民和囿于纲常的儒士不愿意入仕新朝,再加上战乱后人才匮乏,科举制度尚不完善,于是学校便成为为国家储备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朱元璋即位初期在南京设国子学,各部官员也多从国子学监生中选拔。地方学校通过岁贡这一方式为国子学提供充足的生员。随着科举制的日渐完善,明初科举、学校、举荐三途并重的选官方式逐渐被科举一家垄断,原本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的状况也变成了非科举毋得与官,于是士人欲入仕必由科举,欲

相关资源高级搜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