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斯大林模式”
1.形成过程
(1)工业化
①条件: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②目的: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③过程: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26年到1928年,改建、扩建、新建一大批企业;1928年到1932年,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33年到1937年,进行第二个五年计划。
④成就:到1937年,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77.4%;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⑤弊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等。
误区警示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是在特定的国内外背景下制定的,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途径,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则经历了先轻工业、后重工业的发展道路。
(2)农业集体化(考试不做要求,略)。
2.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