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梳理]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历程
|
地位
|
原因
|
春秋战国:儒学创立和发展时期
|
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
“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
|
秦朝:儒学受到重创时期
|
儒家思想受到压制
|
秦统一后,儒生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
|
汉代:儒学改造时期
|
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
|
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
宋明:儒学转型和成熟时期
|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依然如故
|
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容,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
明清:批判继承时期
|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仍占统治地位
|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腐朽
|
[对点训练]
1.(2018·江苏四市一模)董仲舒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反映出董仲舒( )
A.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B.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C.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D.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
A [“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没有涉及道家、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理论依据的是君权神授,故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将“德治”思想提升到天意的高度,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