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 本卷共30小题(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若将地球看作正圆球体,P地(36°S 64°W)和地心连线的延长线与地球球面相交于Q点。据此回答1-2题。
1.Q地与北京(40°N,116°E)的直线距离约为 ( )
A.250千米 B.450千米
C.550千米 D.650千米
2.P、Q两地
2、关于P、Q两地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正午太阳高度总是相同 ②同一天日出日落的方位不同
③地方时差总是相差12小时 ④P地昼长与Q地夜长或P地的夜长与Q地昼长总是相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为正确显示K地的地形起伏,沿图中MN、PQ线作地形剖面图,表示K点位置的正确组合是 (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4.旅游通常跋山涉水,求真求质。沿AB、CD、MN、PQ四条登山路线中到达K点,最符合“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悠然意境的线路是 ( )
A.MK或NK B.PK或QK
C.AK或BK D.CK或DK
下图表示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据此回答5-6题
5.甲和丙代表的地理现象分别是:( )
A.寒潮、酸雨 B.酸雨、水土流失
C.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D.土地荒漠化、寒潮
6.乙类地理现象在广东和四川危害程度较低的原因分别是:( )
A.纬度和海拔 B.纬度和土壤 C.纬度和地形 D.降水量和地形
7.下图为某地两条河流两侧的潜水位等值线示意图,可反映河流与潜水补给关系的一般情况。图中数字表示潜水位(单位:水)。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