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散文阅读中,针对某一方面、某一点或某内容、情感等特定的手法,分析其用意、作用或效果,往往是重要的命题点。
试卷
|
真题举隅
|
2017全国Ⅱ卷《窗子以外》
|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
2017天津卷《挺拔之姿》
|
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
|
2017北京卷《根河之恋》
|
文章叙写了玛丽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
2016浙江卷《母亲》
|
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
2016上海卷《湖殇》
|
本文是抒情散文,第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
|
2016北京卷《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
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