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史家的笔法有详有略地叙述
“九月”“十月朔”“明年春”等时间的交代和呼应,使叙事条理十分清楚。写救灾措施,详写“救饥”,略写“救疫”。有详有略地记叙,使行文简练,重点突出。
2.对比手法的运用
如第二段和第四段中,作者以一个“故事”、一个“法”,同赵抃的做法相比,突出了赵抃救灾突破常规的做法和高尚的人品。
3.纡徐曲折的笔法
如第五段,虽直接写出了救灾之巨——吴越诸州县死了近一半人,对于当时的吏治却不能直接指责,而说天子忧劳,官吏尽力;同时特别指出了越州治下的百姓,“尤以为得其依归”,即以在赵抃治下为幸。事实上,曾巩是以“死者殆半”的事实,曲折地指责了其他州县的救灾工作不力。
素材挖掘
赵抃直言敢谏,“弹劾不避权幸”,素有“铁面御史”之称,“平生不治赀业,不畜声伎”(《宋史·赵抃传》)。从《越州赵公救灾记》中,我们知道了“父母官”赵抃事无巨细地了解灾情,一一拿出切实可行的救灾措施,立即付诸行动,使“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深刻感受到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民本主义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任劳任怨的为吏之道更值得关注。任劳,是赵抃为了救灾,“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任怨,是在救灾中“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在灾疫横肆的特殊情况下,为了百姓疾苦,敢于打破僵死的陈规惯例,即所谓“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等,并坦然为之承担责任。这与千百年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昏官庸吏,不啻天渊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