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电子束穿过铝箔后的衍射实验证实了物质波的假设是正确的
B.物质波是一种概率波 C.能量越小的光子其波动性越显著
D.只要测量环境适合,可以同时确定微观粒子的动量和位置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黑体辐射时,随着温度的升高,一方面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另一方面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频率较小的方向移动
B.在康普顿效应中,当入射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时,把一部分能量转移给电子,因此光子散射后波长变短
C.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揭示了原子核的组成.
D.各种原子的发射光谱都是线状谱,不同原子的发光频率不一样,因此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人们可以通过光谱分析来鉴别物质和确定物质的组成.
3.某种角速度计,其结构如图所示.当整个装置绕轴OO′ 转动时,元件A相对于转轴发生位移并通过滑动变阻器输出电压,电压传感器(传感器内阻无限大)接收相应的电压信号.已知A的质量为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自然长度为l,电源的电动势为E、内阻不计.滑动变阻器总长也为l,电阻分布均匀,装置静止时滑片P在变阻器的最左端B端,当系 统以角速度ω转动时,则( )
A.电路中电流随角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B.弹簧的伸长量为
C.输出电 压U与ω的函数式为 D.此装置能测量的角速度最大不超过
4.图为远距离输电的示意图,T1为升压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分别为n1、n2,T2为降压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分别为n3、n4,输电线的等效电阻为R.若发电机的输出电压不变,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只增大T1的原线圈匝数n1,可增大R消耗的功率
B.若,则电压表V1和V2的示数相等
C.当用户总电阻减小时,R消耗的功率增大
D.当用户总电阻减小时,电压表V1和V2的示数都变小
5.如图所示,两块水平放置的金属板距离为d,用导线、开关S 将其与一个n匝的线圈连接,线圈置于方向竖直向上的变化的磁场中.两板间放一台小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上表面静止放置一个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小球.S断开时传感器上 有示数,S闭合时传感器上恰好无示数.线圈中的磁感应强度B的变化情况和磁通量变化率应分别是( )
A.B正在增强, B.B正在减弱,
C .B正在减弱, D.B正在增强,
6.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n1∶n2=22∶5,电阻R1=R2=25Ω,D为理想二极管,原线圈接u=220sin(100πt) V的交流电,则( )
A.交流电的频率为100 Hz B.通过R2的电流为1A
C.通过 副线圈的电流为3.414A D.变压器的输入功率为150W
7.一个匝数为100匝,电阻为0.5 Ω的闭合线圈处于某一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于线圈平面,从某时刻起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按图所示规律变化.则线圈中产生交变电流的有效值为 ( )
A.A B.A C.A D.6A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氢原子吸收一个光子跃迁到激发态后,在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光子的频率可能小于原吸收光子的频率
B.Th(钍)核衰变为Pa(镤)核时,衰变前Th核质量大于衰变后Pa核与β粒子的总质量
C.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D.原子核的比结合能越大,则原子核中核子的平均质量(原子核的质量除以核子数)就越大,平均每个核子的质量亏损就越多,原子核越稳定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β衰变中产生的β粒子实际上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挣脱原子核的束缚而形成的
B.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长短是由核内部本身决定,与外部物理、化学条件无关
C.铀核裂变反应堆中,常常用石墨、重水或轻水作为减速剂使裂变产生的快中子减速变成慢中子,从而使更多的铀核产生裂变反应
D.静止于匀强磁场中的A核发生α衰变变成B核,衰变后的α粒子速度垂直于磁场方向,则α粒子和B核在磁场中的轨迹为外切圆,且B核的轨迹半径一定大于α粒子的轨迹半径
10.氢原子部分能级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不同色光的光子能量如下表所示.
色光
|
红
|
橙
|
黄
|
绿
|
蓝-靛
|
紫
|
光子能量范围(eV)
|
1.61~2.00
|
2.0~2.07
|
2.07~2.14
|
2.14~2.53
|
2.53~2.76
|
2.76~3.10
|
处于某激发态的氢原子,发射的光的谱线在可见光范围内仅有2条,其颜色分别为( )
A.红光、 B.黄光
C.蓝-靛光 D.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