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
夏衍(1900—1995),浙江杭县人,原名沈端先,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
|
作品
|
著名的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
评价
|
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国务院特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
|
(二)人物轶事
夏衍创作《包身工》
虽然《包身工》的开始写作是在1935年,可作者初步了解“包身工”的情况,却是在1929年左右。当时夏衍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住在上海沪东一带。这里是工人区,几位也在做工运的同志便常在他这里落脚:将自己的长衫或西服脱下,换上工人装束到工厂去。从这些同志口中,他开始知道了有“包身工”的特别现象。后来,夏衍从一位在工人夜校任教员的冯姓女子那里,了解到许多关于包身工的事情,这就使夏衍萦绕于心了。
1932年,导演沈西苓想写一个以上海女工为题材的电影剧本,夏衍就将自己了解的包身工情况告诉了他。依据夏衍的介绍,沈西苓写出一个剧本《女性的呐喊》,经夏衍修改补充完成,于当年投入拍摄并上映。应该说,这是第一部现代文艺描写包身工生活的作品。当然,由于种种原因,这部电影拍摄得并不很成功,产生的反响也不大。可是,为了写作剧本,夏衍又搜集了不少有关包身工的材料,对这些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感到了“灵魂的震动”。经过这次调查和与夏衍在日本留学时见到的情况比照,他更感到愤怒,更加觉得应将这“人间地狱”的情形揭发出来。可当时工作十分繁忙,无法进一步调查和从容写出,这个题材便搁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