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主要经历及本诗写作背景。
2. 通过反复的诵读,鉴赏品析,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重点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
3. 感悟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4.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能背诵全诗,默写名句。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的诵读,鉴赏品析,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重点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示标导入
1.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以及组诗“三吏”、“三别”。
2.作者生平
⑴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⑵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