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试卷 >> 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编辑
江苏省苏州市西郊利物浦大学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卷(语文 无答案)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0金币 立即下载
0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0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试卷
    资源子类期中期末
  • 教材版本不限
    所属学科高中语文
  • 适用年级高一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107 K
    上传用户majiawen
  • 更新时间2019/3/15 8:12:45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8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情志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的概念,是诗歌的内在本质要素。史传文学的体现在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中,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表现为史官在书写历史时发愤著史,融入自己的心灵感悟,饱含深情。用诗学范畴的情志来研究史传文学,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先秦时期,史官掌管祭祀、占卜、记事、典册等一系列国家大事。这些人知识渊博、地位崇高,不仅担负记录历史的责任,还要君王谏言、献策,有时还会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是分不开的,他们同其他臣子一样肩负励精图治的使命。这也就是史官要在史传中表现的原因。

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因为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还是历史的参与者。孔子慨叹: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如果是秉笔直书,只是客观记录历史,孔子何以想到后世他?深层原因还是他在《春秋》中融入了自己信奉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这种价值观念并不是作者个人狭隘的主观取向,而是认识历史的一种参照系统。

相关资源高级搜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