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丑与喜剧
喜剧与丑有着不解之缘。在喜剧发展史上,丑始终被作为喜剧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贯穿于喜剧进程中。这是基于人类对美丑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解。正像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说的:“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一般而言,丑总是与美相伴相随,相比较而存在,孤立的、纯粹的丑无疑并不具备审美价值,而当它以无害的感性形式进入喜剧世界,即被赋予积极的审美价值。这是因为喜剧是以笑的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丑,褒扬美的艺术,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喜剧的笑是通过丑获得的,其中包括恶的丑和善的丑。一张丑怪的面孔,一个笨拙的动作,一种狼狈的姿态,一个愚蠢的字眼……都会产生滑稽感,赢得笑声,激起喜剧愉悦。
喜剧的“主角”是丑,这在传统喜剧创作中是显而易见的,《秋江》中的老艄公,开的是“螃蟹脸”,笑纹如网;《十五贯》中娄阿鼠的鼻子上涂成白色小鼠,两片膏药皮挂在太阳穴上。丑而有趣,丑而滑稽。
喜剧主角的丑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内在外在都丑的作为旧制度、旧势力代表的丑类,例如贪官污吏、劣绅恶棍、腐儒蠹禄等等。喜剧并不表现他们如何作恶、如何残害百姓,而是将其置于可笑的历史“小丑”的位置上,展示其可笑的“自炫为美”,装模作样的滑稽,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不自量力。艺术家在勾勒其丑态时是嘲笑、鞭挞、讥刺他们。这些丑类不唯因了艺术刻划而成为审美的对象,而且其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愚蠢的妄想破灭,也从另一面证实了美对丑的摧毁、美对丑的胜利。人类得以“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一类是外在、表面丑,而内在美。丑的表象使其本质的美更加楚楚动人。《巴黎圣母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