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可以通用的字。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本字的假借,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假借为“背叛”的“背”;一种是无本字的假借,如“而”本义是“颊毛”,假借为连词“而”。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C.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鸿门宴》)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C
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应根据具体的语境仔细辨别。比如“兵”的字形表示“双手持斤”,本义为“士兵”,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义项:兵器;士卒,军队;兵法;战争,战乱等等。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的“兵”解释为“兵器”。
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指出哪个义项是其本义,各义项间有什么联系。
(1)蜀之鄙( )有二僧。(《为学》)
(2)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3)鄙( )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北蛮夷之鄙( )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
(5)孔子鄙( )其小器。(《训俭示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