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尽地力之教”、“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 )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讲究因地制宜
C.注重精耕细作 D.强调自给自足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地力之教”、“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至而作,竭时而止”,体现了农业领域中注重发挥地利力,施肥,讲究因地制宜,按节气安排生产等方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共同体现的是注重精耕细作,C项正确。A和B项只是其中一方面,不是共同的体现,两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自给自足在材料中未体现,D项排除。故选C。
2.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恢复,成为新王朝发展的前提。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 )
A.脆弱性 B.封闭性 C.再生性 D.落后性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提及小农经济在遭到打击后又会重生,可见其再生能力较强,C项符合题意,正确。ABD三项都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但不符合材料现象主旨,均排除。故选C。
3.据统计,唐前期兴修的163项水利工程中,北方五道有101项。唐后期兴修的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江南道占49项。这种变化表明唐代( )
A.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 B.南北经济出现失衡的态势
C.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D.经济重心呈现转移的趋势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现象的变化是指唐前后期,水利工程从北方五道占多数,到后来南方五道占多数,并以江南道为显著,可见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D项正确。ABC三项表述都与材料中的变化无关,均排除。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