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春秋初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制。以上历史现象根源于
A.诸侯争霸的推动 B.铁犁牛耕的使用
C.分封制走向崩溃 D.法家思想的推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发生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使分封制瓦解,新的地方行政体制建立。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时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
25.史学家徐中约曾说:“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而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该“制度”最有可能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皇帝制 D.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制度是科举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进一步打破了血缘政治,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任用人才,对后世的文官考试制度有重要影响。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26.朱熹说,“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不知不自觉,自然醒悟”。陆九渊则说:“读书……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
A.明“理”的方法 B.读书的方法
C.明“理”的目的 D.读书的目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格”就是深刻探究、穷尽,“物”就是万物的本原,体现了朱熹注重实践活动的思想,掌握“理”的办法是格物致知;陆九渊注重“内心”的反省,掌握“理”的办法是发明本心。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明“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