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吕氏春秋·孟冬》记载:“是月也,工师校功。 陈祭-器,按度程,發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 物勒工名 ,以考其我,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反映了当时
A.民营手工注重质量信誉 B.官营作坊主要生产祭器
C.器物制作不得过于奇巧 D.青铜铸造进人繁荣时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吕氏春秋·孟冬》属于先秦时期文学,当时民营手工业还没有普及,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祭器只是其中一种产品,故B项错误;材料中“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以考其诚”说明古代器物制作讲求质量,故C项正确;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是商周时代,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特点
2. 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生”并没有善恶之别,只是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 但是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 ,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由此可知
A.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 B.程朱理学否定了董伸舒的人性观
C.两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 D.两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比较董仲舒儒学和宋明理学的相同点,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是继承和发展董仲舒的人性观,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董仲舒认为人性是由于阴阳化合产物,而朱熹认为阴阳不同导致人性差别,显然二者认为人性均与阴阳有关,故C项正确;朱熹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