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说文解字》:“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也’”。据此推断( )
A.早期郡县为诸侯国君封地 B.西周的分封制已萌发了郡县制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早期郡县与秦朝以来有本质不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题干中“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反映的是分封制下诸侯国的封地,而“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也”反映了“县、郡”为中国早期的行政区划,两者存在本质的区别,D符合题意;A只是反映了题干中一部分内容,B“萌发”的表述不合史实,C指的是郡县制的确立,排除ABC。故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政治制度·分封制、郡县制
25.图7可以反映
图7
A.古代丝织业的兴衰过程 B.经济政策调整对手工业的影响
C.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对外贸易发展促进丝织业繁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图示,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观察地图示例可以看出:秦汉时期丝织业中心主要在北方,唐宋时期丝织业中心开始慢慢地南移,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到清朝丝织业中心主要集中在江南且沿海一带,丝织业中心的不断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C符合题意;A与题意无关,据地图无法得出,B据地图无法得出“经济政策”的相关信息,D“对外贸易”与题意无关,故选C。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古代发达的农业·经济重心的南移
26.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A.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C.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