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生产关系中已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2.下表是1890~1933年中国GDP结构即部分经济部门占GDP的百分比(按照1933年价格计算)( )
|
1890年
|
1913年
|
1933年
|
种植业、渔业、林业
|
68. 5
|
67. 0
|
64. 0
|
手工业
|
7. 7
|
7. 7
|
7. 4
|
现代制造业
|
0. 1
|
0. 6
|
2. 5
|
采矿业
|
0. 2
|
0. 3
|
0. 8
|
电力
|
0. 0
|
0. 0
|
0. 5
|
现代运输和商业
|
5. 1
|
4. 6
|
4. 0
|
上表反映出当时中国:①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②现代产业有所发展 ③重工业整体发展缓慢 ④官僚资本始终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3.“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材料反映出( )
A.人民公社化为中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生产力
C.大跃进运动带动农村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 D.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经济建设中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