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吴晓波在其《游荡两千年》一书中评论某种制度:“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从这一制度确立之日起,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的消失了。”这一制度
A.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B.推动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C.导致了知识阶层的消失 D.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该制度与知识分子有关,并且构成了知识分子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可以推测出该制度为科举制,在科举制下,社会底层也可以通过读书实现向高层的流动,故A项正确;科举制主要以诗赋为主,后来的考查也主要局限在儒家思想中,对古代科技的发展不能起到推动作用,故B项错误;科举制的实行并不能导致知识阶层的消失,相反使知识分子群体更庞大,故C项错误;科举制的实行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A
25.《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开始使用金属工具 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
C.赋税制度重大改革 D.重农抑商政策推动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试题解析】金属工具使用与材料中百姓辛苦劳作没有关联,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并非彻底瓦解,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伴随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土地出现,赋税制度进行变革,征收赋税,从而调动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与百姓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关联不大,故D项错误。
【答案】C
26.下表是“1880年与1930年中国国民收入和人口增长”表(据《中国近代经济史》)。该表能反映出当时
国民收入(亿元)
|
年增长率
(%)
|
人口(千人)
|
年增长率
(%)
|
人均收入(元)
|
年增长率
(%)
|
1880年
|
1930年
|
1880年
|
1930年
|
1880年
|
1930年
|
143.43
|
257.98
|
1.21
|
377636
|
500789
|
0.58
|
38
|
51.51
|
0.62
|
A.民族资本主义持续快速发展 B.民生状况有所改善
C.人口增长制约了工业化进程 D.政府忽视近代化建设
【知识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
【试题解析】民族资本主的持续发展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得出国民收入年增长率是正数,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人口增长和工业化的关系,故C项错误;近代化主要指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理性化,材料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