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原创)《左传·哀公七年》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在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初期,丝织业已经相当发达
B.可以证实大禹时期中国开始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C.反映了禹时及夏朝的丝织习俗的盛行
D.此时中国因丝织业的发达被称为“丝国”
出题意图:浙江卷历史命题注重考查“基础”——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本题涉及的材料来源于教材的学习思考,考察了“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这个知识点,通过对材料的解读,既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又加深了对中国丝织文明的了解。
13.(原创)这幅画的面世,正值京剧盛世的历史时期. 作者沈蓉圃参照了清朝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把这十三位前辈画在一幅画面上,挂在北京前门廊房头条东口听诚一斋店铺里,很引人注意,所以流传很广,成为重要的戏曲史料。据此判断:( )
①“同光十三绝指同治光绪年间出现的十三位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代表人物有谭鑫培、
程长庚等。”
②“同光十三绝的出现表明当时北京出现了‘徽汉合流’的局面,京剧由此形成。”
③“图片可以说明,京剧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行当的化妆都有一定的谱式。”
A.①正确,②③不正确 B.②③正确,①不正确
C.①③正确,②不正确 D.①②③都正确
出题意图:近些年,教育部将京剧列入了中小学的必修课,并在部分省市先行试点。试点中小学的一至九年级学生将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并将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浙江也成为开展试点省份之一。京剧进课堂,说明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因此了解京剧发展的历程成为当务之急。本题就考查了学生对于京剧形成、发展的概况。
14、(原创)明清时期,古典小说创作进入了繁盛时期,而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却无一例外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忠义英雄,其忠义思想的来源应该包括
①孔子的“仁”“礼”主张 ②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③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思想 ④明清之际的反传统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出题意图:新课程强调学生根据主题归纳历史知识,抓住历史的主干知识,从宏观上“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本题涉及考察“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个知识点,以明清小说的繁荣为引子考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考察学生古代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