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清时期粮食生产呈现集中趋势,太湖流域、鄱阳湖地区、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北方的井灌地区、成都平原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地区。这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
A.经济作物的扩种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D.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解析:明清时期粮食产区集中,必然会形成与其他非产粮区之间的流通,会导致粮食生产的商品化,故D项正确。
答案:D
2.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而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对材料现象解释最准确的是( )
A.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农村租佃经营成为主流
C.农民所交地租有所下降
D.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解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应当是雇佣关系的出现,而题干只反映了农民将农产品带到市场去销售的现象;题干中并没有提到租佃方式在当时全国的规模如何,不能体现出租佃经营是否是主流;题干中没有提到农民所交地租数额的变化,故A、B、C三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夕贸市廛”“上米贸银”等关键词可知,这一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D项正确。
答案:D
3.据《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描述:康熙年间鲁西南曹县,木棉之利“几与九谷平分轻重”,乾隆间,鲁北沾化县“通县所赖惟小麦、棉花二种”。材料反映了当时山东 ( )
A.生产技术的提高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B.对外贸易发达,棉花出口增加迅猛
C.商品经济发展,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D.棉布开始成为民众普遍使用的衣料
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生产技术提高及棉花出口的信息,故A、B两项错误;根据“木棉之利‘几与九谷平分轻重’”可知商品经济获得发展,根据“惟小麦、棉花二种”可知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故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棉花的种植和销售情况,并没有反映棉布的用途,故排除D项。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