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A.全面解释了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B.背离了儒家礼治思想
C.继承发展了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D.形成了君主专制思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上言论表明荀子主张礼法并用,继承发展了传统儒家礼治思想。因此选C。A全面解释了传统儒家礼治思想,太片面,BD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荀子思想
2.《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不于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中》)等思想。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
A.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 B.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
C.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 D.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材料信息反映殷人将鬼神作为万物的主宰的天命观,而周代则认为命运无常,只有品德高尚、按人民意愿办事,治国有方的人才是天命的延续。因此周逐渐消除了盲目信奉鬼神的非理性因素。故本题选A。B项与题干意思相反;C项说法错误;D项不是材料反映信息;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上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B.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棉纺织生产的主要形态是纺织结合、耕织结合的家庭副业形式,棉纺织业是依附于农业的副业,其生产的目的是自给自足,从经营的规模看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这就不能形成大规模的生产,也影响了这一行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A项正确;外来棉纺织业的竞争主要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外国大量棉纺织品的涌入,而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在丝织行业中已经出现,因此,外国商品的涌入不是影响在棉纺织业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故B项错误;棉花早在秦汉时期已经传入中国,故C项错误;从宋代到明代,棉纺织品已逐渐成为人们衣着的主要原料,棉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仅次于农业,政府没有对棉花私营进行禁止,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