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春秋》中有一段记载,提及公元前651年,周王力不能及,齐侯乃召集有关诸侯在葵丘互相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的流通。约三百五十年后,孟子又提及葵丘之盟,可是他表示不满:盟誓自盟誓,会后各国仍自行其是。据此可以推论出( )
A.周王室的中枢权力不可取代 B.孟子主张中央集权
C.诸侯国对农业重视不够 D.霸主齐侯并无影响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孟子不满的是盟誓后各国自行其是,即诸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力量来组织修水利、抗天灾,因此,孟子主张由强有力的中央来统一组织,但是并不一定是由周王室来组织,故A项错误,B项正确;根据盟誓有关水利修筑的规定,可知诸侯国重视农业,故C项错误;齐侯能召集会议并达成盟誓说明其有影响力,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孟子
25.秦朝律文明确规定:“盗徙封,赎耐。”秦简《法律答问》还解释道:“可(何)如为‘封’?‘封’即田千佰。顷半(畔)‘封’殹(也),且非是?而盗徙之,赎耐,可(何)重也?是,不重。”“封”,就是田间的阡陌、顷畔的地界。“耐”,古时的一种刑罚,即判处剃去须鬓。据此可知秦律的作用是( )
A.保证徭役和兵役征发 B.保证田租赋税的收缴
C.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耐”是“判处剃去须鬓”,不是徭役和兵役,故A项错误;维护田地的边界,与收缴赋税无关,边界改不改变,赋税都在那里,是一定要收的,故B项错误;“盗徙封,赎耐”的意思是,敢私自迁移田地的边界,将判处剃去须鬓的刑罚,可见此条秦律的作用是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故C项正确;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的论断范围太大,超出了该条秦律的具体范围,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秦汉政治·秦律
26.学者赵轶峰在《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指出:“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o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其意在说明黄宗羲的思想( )
A.没有突破儒家理论 B.堪称近代制度典范
C.具有近代思想色彩 D.有违儒家民本精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o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可知,说明了黄宗羲的思想具有近代思想的色彩,所以答案选C。材料并没有体现出黄宗羲的思想是近代制度的典范,排除B;A说法不够全面;材料讲的是黄宗羲的思想更具有民本精神,所以D说法有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